close

 

現代創作壁畫的素材非常多元,不僅有傳統的水彩、油畫,還有油漆、壓克力顏料,甚至是運用電腦印刷等製作方式。不過,就算是用現代科技製作出來的油漆上色,都有掉漆的風險。早在千百年前完成的壁畫,又是用什麼樣的方式製作跟保存,才能讓它經過了幾千年都還保持完好呢?

古人的智慧——千年不掉色的「濕壁畫」

至今還完善保存的牆面壁畫,大部分都是「濕壁畫」。這是一種特殊的繪製手法:在牆面上塗抹兩層灰泥和沙,等到乾燥變硬之後,就可以把圖描繪到牆壁上,再抹上第三層、較為光滑的灰泥,最後在這層灰泥上作畫。

 

要注意的是:由於沾了水的灰泥乾得很快,畫家必須估算自己一日能繪製多大面積的壁畫,並只能塗抹該面積大小的灰泥於牆上。

 

如果第三層的灰泥調製妥當,就能保持濕度好幾個小時,這時畫家便可用清水與乾粉顏料開始作畫。溶入石灰的壁畫會直接成為牆面的一部分,因此可以保存良久。但缺點是,一旦畫上去便無法修改,而且必須在時限內完成,非常考驗畫家繪技。

最早的濕壁畫,與其興盛、衰敗年代

濕壁畫的起源已不可考,但早在米諾斯文明時代(約公元前3000年—前1100年,愛琴海地區的古代文明)與古羅馬人的時代(例如:西元前600年的龐貝城)就有濕壁畫的存在了。

 

(米諾斯文明時代,位於克里特島的彩色濕壁畫)

 

(龐貝古城壁畫《酒神的祕密儀式》)

 

至於濕壁畫的興盛年代,則是在歐洲的中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,其中又以「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禮拜堂的作品《創世紀》、《最後的省判》」和「拉斐爾在梵諦岡大教堂的作品《雅典學院》」最為著名。

 

當時的宗教壁畫十分興盛,除了米開朗基羅跟拉斐爾,還有像是契馬布埃、喬托、馬薩其奧、安吉利科等知名的濕壁畫畫家。不過到了18世紀之後,油畫的技術慢慢成熟,濕壁畫就逐漸被油畫取代。

 

(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禮拜堂的作品《創世紀》)

(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禮拜堂的作品《最後的審判》)

(拉斐爾在梵諦岡大教堂的作品《雅典學院》)


 

儘管耐久性是濕壁畫的主要追求,但在連年烽火與水災之下,仍然對它造成了不小的損害。值得慶幸的是,百年前就已經發明出將濕壁畫完整從牆壁上取下的方式,因此在1966年阿諾河泛濫時,佛羅倫斯的許多濕壁畫才得以保存下來。

 

雖然距離米開朗基羅生活的年代已經有五百年之久,但我們還是可以觀賞他遺留下來的許多作品,待疫情結束,也不妨去歐洲的西斯汀禮拜堂走走,感受一下當時宗教的威嚴與神聖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