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  民以食為天,俗話說吃飯皇帝大。在中華文化裡,很多餐館更是歷史悠久,時常可以看見古裝劇中:繁華的京城大街上,有各種的小店販售著各式小吃。但在民國以前,中國人的識字率普遍低落,若非富人子弟根本沒有機會接觸書本。但是一般客人或是普通的店小二都不會是富人子弟,自然是不識字的。既看不懂菜單,也沒有含有圖片的餐飲pos系統可以協助點餐,餐館究竟是怎麼營業的呢?

 

  書本與紙張都很昂貴,即使有活字版印刷術,印製成本也不低,因此若非高級餐廳,是不印製菜單的。為了讓客人知道該店販售的商品,他們會用毛筆在木牌(或竹牌)寫上菜名,再掛在櫃台後方的牆上。即使是現代,也有很多餐廳採用這種作法。

 

 

  菜單的部分解決了,如果客人看不懂字,就會由店小二以口述的方式報菜名給客人聽。但很尷尬的是,連店小二也不識字啊!為了連接餐廳的內外場,他們會製作比較小型的木牌,並在木牌後方用各色顏料作為標記。不過因為都是木牌子,不方便在上面寫字塗改,若客人有特殊需求(例如不要蔥等等),還是得靠腦子記清楚,因此店小二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當的,得要記性夠好、夠機靈的人才行。

 

  談論完中國古代的點菜方式之後,來看看西方人是怎麼開餐廳的呢?中世紀(從5世纪到16世纪)的西方的識字率也不比中國人高多少,餐廳要如何營業呢?

 

  由於平均薪資低落,其實古歐洲的餐廳並不普及,大部分平民都是佃農,自家就負責生產糧食。少數的上層階級有自己的廚房,想吃什麼就跟廚房說一聲,因此也不需要至餐廳用餐。

 

  若真的要說餐廳,酒館還比較適合平民百姓。由於酒吧有各式各樣的調酒,可以按照客人給的金額調製,一般的價格也不會太貴,所以是事後由店家報價才給錢,也常常因此鬧出衝突就是了。

 

  那歐洲的平民百姓都吃什麼呢?在玉米、馬鈴薯等來自美洲的穀物都還沒從傳入歐洲的時候,主食是小麥、蕎麥等穀物。至於熟食,最普遍的食物是「粥」跟「麵包」,不過小麥研磨後的精緻麵粉幾乎都被上層階級收走,所以吃到的麵包不是現在香軟可口的吐司,而是硬梆梆的「黑麵包」。

 

  黑麵包到底有多硬呢?典型的黑麵包是由小麥粉混雜大量的麩皮烤制而成,由於小麥的比例過少,麵包便會呈現黑色。但無良的黑心商人甚至會在麵包裡摻雜木屑、沙土與碎石,可想而知黑麵包會有多硬。而當時的黑麵包甚至不只是拿來吃,他們還會割開變質的麵包,將麵包當作盤子。在沒有橡皮擦的年代,也會把麵包屑當成橡皮擦來使用。

 


 

  不忍直說,現代能吃到鬆鬆軟軟的麵包實在太幸福了!長期食用含有木屑砂土的麵包,因此歐洲人的口牙通常都不太好。也因為餐具消毒不易,他們通常以酒代水,會將麵包浸泡在酒裡食用等軟了再食用,也類似中國的大餅。

 

  中國的點餐方式也隨著識字率的提高,有很大的進步。雖然有時候小店的老闆還是會忘記客人說不要香菜,但也已經比以前方便許多了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